中国家居零供第一案启示录

       法院终审判决赔偿韩丽橱柜货款251万余元
       “251万余元只是百安居欠韩丽橱柜货款的冰山一角,但这是供货商第一次通过法律途径讨回欠款,具有象征意义,击穿了百安居‘从不欠钱’的谎言!”1月18日,拿着上海市二中院的终审判决书面对记者时,韩丽橱柜董事长胡文权相当兴奋。历经4年多的艰难抗争,被誉为“中国家居零供第一案”的供应商向百安居讨要欠款的官司终以百安居败诉,被终审判决赔偿韩丽橱柜251万余元而画上第一个句号,创造了“以小博大”获得胜利的奇迹。在韩丽漫长的维权过程中,百安居自己被越来越多的品牌供应商抛弃而日渐衰落。
  百安居败给了韩丽橱柜
  百安居,名列世界500强企业之一的英国翠丰集团旗下的建材超市品牌,1999年进入中国,在全国开设了数十家连锁店;韩丽,深圳市创合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旗下的橱柜品牌,通过连锁的形式在全国销售。在2007年韩丽橱柜宣布向百安居停止供货之后,二者在生意上再无瓜葛,直到2011年11月14日,一纸判决书又将两个品牌联系在一起。
  当天,上海市中级人民法院下达民事判决书,确认2011年3月16日上海市杨浦法院对二者买卖合同纠纷案的一审判决有效,驳回上诉,维持原判。杨浦法院一审判决裁定,百安居应支付韩丽橱柜货款2518188.97元。由于此次判决为终审判决,这意味着,韩丽橱柜终于打赢了向百安居讨要欠款的官司。
  1月18日,已经拿到百安居251万余元赔偿款的韩丽橱柜董事长胡文权向记者表示,尽管这些钱只是百安居欠款中的冰山一角,但韩丽橱柜是第一个通过法律手段向百安居追索欠款成功的企业,能够讨回这些钱具有象征意义,至少击穿了百安居“从不欠供应商钱”的谎言。
  韩丽橱柜的诉状显示,从2003年开始,韩丽橱柜就是百安居的良好供应商。按照约定的合作方式,韩丽方面先向百安居供货销售,根据一定的账期结款,然而百安居不断拖欠货款,到2007年11月为止,百安居拖欠韩丽橱柜的货款高达980多万元,造成韩丽方面生产资金紧张,不得不停止供货,并向百安居追索欠款和相关损失。百安居不但不承认欠款,反而率先拿起法律武器,向韩丽橱柜索要预付款、违约金等共计996万余元。于是双方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官司一打就是4年多。
  得知韩丽橱柜胜诉的消息,曾坚决支持其向百安居讨要货款的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厨卫工程委员会秘书长田万良欣喜地表示:“这是个天大的好消息,这证明百安居的作为不仅不得人心,而且在法律上也站不住脚。”
  创造以小博大胜诉奇迹
  百安居与供应商之间的零供纠纷,在家居行业影响深远,被称为“中国家居零供第一案”。双方的爆发点是2007年6月4日,上海雅迪尔居饰用品有限公司的50多名员工到百安居办公楼静坐示威要求追回货款,并造成肢体冲突。两天后,雅迪尔公开宣布在全国范围内停止向百安居供货,并向百安居讨要1200万元欠款。
  随后,围绕着百安居欠款的“战斗”与百安居的“反击”交相辉映,上演了一幕幕戏剧化事件。6月18日,北京图腾宝佳橱柜以百安居拖欠其高额货款为由,停止向其供货;6月21日,百安居向上海市浦东新区法院起诉雅迪尔侵害其名誉权,索赔60余万元;6月29日,雅迪尔联合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厨卫工程委员会等行业协会及图腾宝佳、欧韵诺依、宏耐、美驰等百安居供货商,公开声讨百安居;7月20日,北京宏耐木业起诉百安居,要求支付拖欠货款及支付违约金290万余元……
  韩丽橱柜第一次跳出来向百安居追索货款是2007年7月8日在广州召开的“声讨百安居霸王条款及拖欠款新闻发布会”上,与其并肩作战的除了雅迪尔和图腾宝佳以外,还有好诗迪、郎庭等华南橱柜供货商,形成了南北抱团共同抗击百安居的“战百联盟”局面。
  然而,百安居一方面公开宣称“从不欠供应商一分钱”,另一方面以侵犯名誉权为由将多家讨债的供应商告上法庭。与此同时,以签订保密协议的方式与供应商和解,以分个瓦解“战百联盟”。2007年8月至9月间,百安居分别以不同数额的赔偿金,在不走法律程序的情况下,与雅迪尔、图腾宝佳、宏耐达成秘密和解。只有韩丽橱柜,通过正式法律程序打赢了百安居的官司,创造了家居行业以小博大并取得胜利的奇迹。
  韩丽橱柜扬眉吐气的是不仅打胜了官司,而且获得了发展。2007年在全国仅有4000多万元的销售额,2011年却达到了3亿多元,成为这场争战中的最大赢家。
  百安居没落始于零供纠纷
  在最辉煌的2006年,百安居挟世界500强之威,在中国大地上攻城略地,在27个城市开出了60家连锁店,能够进入百安居销售是众多家居品牌的梦想。如今的百安居,却呈江河日下之势,淡出了主流家居企业的阵营。来自英国《金融时报》2011年11月15日的报道称,在过去的两年里,百安居在中国由于经营不善关闭了22家店铺,不得不缩小了剩余40家店铺的规模,“当时它一年就亏损了5200万英镑”。
  百安居的没落,正是从零供纠纷开始的。雅迪尔2007年公布的材料显示,百安居“压榨”供应商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逐年提高返点扣利,让企业不堪重负,如雅迪尔2004年在百安居的返点扣利是18%,2005年增到29%,2006年更增到33%-34%,2007年则高达37.2%,加上“五一”促销的返点10%,百安居装潢公司还要扣除10%,扣点总额达到57.2%;二是推欠货款,以不继续供货就不结款相要挟,迫使供应商不断供货,货款压得越来越多,企业资金链断裂,雅迪尔当时被拖欠的货款就达1200万元。
  由于拖欠货款遭到供应商抵制,越来越多的供应商选择抛弃百安居,百安居也就越来越沦为“杂牌大本营”。2010年初,百安居启动了打造“新一代零售门店”的所谓“T计划”,实质就是为了强化品类,淡化品牌。但失去品牌支撑的百安居已经找不到当年的雄风,渐渐成为低端消费者“淘货”的场所,在全国关店潮中,北京的亦庄店和健翔桥店也被迫关闭。
  “打赢了欠款官司只是第一步,我们还要向百安居讨回封存银行存款带来的损失。”胡文权表示,百安居2008年通过司法途径申请冻结韩丽的银行存款670多万元长达一年多,其中400多万元甚至冻结了3年,使得韩丽流动资金极其紧张,给企业经营带来了巨大损失。而更多仍然没有讨回欠款的供应商在韩丽胜诉的激励下,将与百安居在法庭上叫板。2012年的春天不会太远了,百安居的麻烦似乎也更近了。


供应商如何在与大卖场的博弈中获胜? 首先必须从管理入手,提升自身的运营管理水平。多方位的营销模式。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谋定而后动。事前有依据,事后有证据。超过十年的行业经验,为供应商量身定做的东约DRP助您商城博弈一臂之力。
东约时代DRP系统/企业分销管理方案 -提升您的管理,拓展您的财路,创造您的财富。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2007-02-17

教高〔2007〕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高等教育要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的战略部署,现就今后一段时期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对教学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1.切实加强对教学工作的领导。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要高度重视教学工作,加大教学投入,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采用各种措施确保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把提高教学质量工作落到实处。要把教学质量作为考核学校党政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的重要指标。要加强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组织建设,完善由校长负责、教务处牵头、院系为基础、各职能部门协调配合的本科教学管理组织体系。

  2.按照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的要求,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正确处理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加强和推动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建设。通过制度建设,进一步树立全员育人思想和好的教风,规范教师与管理人员教书育人活动和岗位职责,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和管理人员的积极性;进一步端正学风,调动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对课堂、实验、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教学各环节的管理,保证正常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

  3.进一步加大对教学工作的经费投入,切实保证教学工作所需的各项经费。要按照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 1号)的有关规定,调整经费支出结构,加大对教学工作的经费投入,切实保证教学工作必需的各项经费。要进一步加强对实验实践、图书资料等教学基本条件的投入,加大对教学改革所需经费的支出力度。

  4.树立科学的质量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高等学校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科学定位,办出水平,办出特色。要切实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教育全过程。要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着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大学生,要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二、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强专业结构调整

  5.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合理设置学科专业。要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力度,优化人才培养结构。研究建立人才需求的监测预报制度,定期发布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需求状况,引导高等学校及时设置、调整专业和专业方向,密切与社会用人单位的联系,培养满足国家经济社会需要的各种专门人才。要根据国家对各专业建设的要求,在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的基础上,大力倡导在高年级灵活设置专业方向。要大力培育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本科专业,加大建设力度,逐步形成专业品牌和特色。设置新的本科专业,要进行科学论证,严格履行必要程序,充分考虑职业岗位和人才需求,要有成熟的学科支撑,符合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办学定位,拥有相配套的师资条件、教学条件和图书资料等,并投入必需的开办经费,加强对新设置专业的建设和管理。

  6.密切与产业和行业的联系,加强紧缺人才培养。高等学校要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相关产业和行业对专门人才的实际需求,加强紧缺人才培养工作。要加强与产业和行业的结合,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的作用,加大紧缺人才培养力度,为产业部门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采取政策引导、信息发布、行政规范等多种措施,加强对特殊专业的宏观调控和管理,保护特殊专业、国防急需专业、面向艰苦地区和行业的专业,扶持和培育国家急需的新兴专业。

  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加强大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

  7.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要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继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为学生提供符合时代需要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要大力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倡启发式教学,注重因材施教。要优化课程结构,构建以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相结合、有利于学科交叉与融合的课程体系。

  8.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改革,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采取各种措施,通过推进学分制、降低必修课比例、加大选修课比例、减少课堂讲授时数等,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创造条件,组织学生积极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参与科学研究,进行创新性实验和实践,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全面推广和广泛使用“国家精品课程”,积极鼓励高等学校之间的跨校选修课程机制,加强高等学校之间学分互认等,使学生享受更多的优质教学资源,并逐步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机制稳定化、常规化。

  9.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要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特别要加强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重要环节。列入教学计划的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学时),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农医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学时)的25%。推进实验内容和实验模式改革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要加强产学研密切合作,拓宽大学生校外实践渠道,与社会、行业以及企事业单位共同建设实习、实践教学基地。要采取各种有力措施,确保学生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的时间和质量,推进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

  10.进一步推进和实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要全面推广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成果,充分运用优质教学软件和教学资源,深化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高校建立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新模式,切实促进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的提高。加强大学英语师资培训,造就一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骨干教师。推进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研究建立四、六级网络考试系统。鼓励开展双语教学工作,有条件的高等学校要积极聘请国外学者和专家来华从事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工作,鼓励和支持留学回国人员用英语讲授专业课程,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能力。

  11.大力推进文化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要把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环节,通过文理交叉、学科融合,实现课程的有机结合,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积极支持高校学生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要在师生中广泛开展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把高等学校建成引领社会主义新风尚的精神家园。

  12.加强人才培养的国际合作。要不断加大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培养人才的力度,积极探索国内外共同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要积极引进国外大学优质的教学资源,研究和借鉴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为提高我国人才培养质量服务。要大力引进国外优秀专家学者来华授课或开展教学领域的交流和研究活动。要制订学分互认的政策,积极鼓励大学生到国外大学选修课程学分和学习交流,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四、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发挥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作用

  13.坚持教授上讲台,保证为学生提供高质量教学。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学是教师的首要工作,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要把为本科生授课作为教授、副教授的基本要求。不承担本科教学任务者不得被聘为教授、副教授职务。被聘为教授、副教授后,如连续两年不为本科生授课,不得再聘任其教授、副教授职务。要发挥教授、副教授在教学改革中的主力军作用,积极鼓励教授、副教授投身教学改革,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大力推进启发式教学,不断取得高水平教学改革成果。要重视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积极聘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和高水平专业人才承担教学任务和开设讲座。

  14.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青年教师助教制度,不断提升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要建立和完善青年教师助教制度,使青年教师通过为教授、副教授的主讲课程进行辅导,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积累教学经验,提升教书育人水平。未被聘为副教授的青年教师,原则上不得作为基础课程和主要专业课程的主讲教师。要加大青年教师培养与培训的工作力度,支持青年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产学研合作、参加国内外进修和学术会议、与其它高等学校教师交流经验等,提高青年教师的素质和水平。新聘任的青年教师要有一定时间从事辅导员、班主任工作,提高他们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5.建设教学团队,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教学队伍。教学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作。要根据教学改革和教学任务需要,建设由教学水平高、学术造诣深的教授领衔,由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及教辅人员组成的教学团队。鼓励高等学校创建跨学科的教学团队。要通过创建教学团队,研究和改革教学内容,开发教学资源,开展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和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改革,促进教学研讨、教学经验交流。要充分发挥教研室在开展教学讨论、交流教学经验、研究教学改革中的作用。

  五、加强教学评估,建立保证提高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

  16.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工作。教育部将根据国家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新要求,继续开展并不断完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定期评估制度,把教学评估的结果作为衡量高等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以评促建、以评促改、重在促进教学工作、重在提高教学质量。建立高等学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年度统计和公布制度,并作为教学工作评估的重要依据。积极开展专业评估和工程教育认证、医学教育认证等试点工作,逐步建立高等学校、政府和社会共同参与的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17.进一步完善高等学校的内部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各高等学校要进一步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建立用人单位、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与评价机制,形成社会和企业对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评价制度、课堂教学评估制度、实践教学评估制度、领导和教师听课制度、同行评议制度、学生定期反馈制度及教学督导制度等,加强对人才培养过程的管理。完善教师、院系、学校三级质量保障机制,逐步建立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长效机制。

  六、加强教学基础建设,提高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水平

  18.加强教学实验室和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要根据培养学生动手和实践能力需要,不断改善实验和实习教学条件,采用多种方法改造和更新实验设备,提高实验设备的共享程度和使用效率,为教学提供必要的实验和实习条件。要进一步加强科学研究和教学实验的结合,推进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要加强实验和实习教师队伍建设,通过政策引导,吸引高水平教师从事实验和实习教学工作。

  19.把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信息技术正在改变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高等学校要在教学活动中广泛采用信息技术,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逐步实现教学及管理的网络化和数字化。要进一步培养和提高教师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培养和提高本科生通过计算机和多媒体课件学习的能力,以及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能力。

  20.进一步加强教材建设。要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教师编写国家规划教材和各种创新教材。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努力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要加强纸质教材、电子教材和网络教材的有机结合,实现教材建设的立体化和多样化。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要根据本意见精神,及时制定本地区、本学校的具体措施和办法,加大教学投入,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教 育 部
二〇〇七年二月十七日

陕西远程教育投资资源体系达5亿多元

  随着陕西省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为使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该省将用几年的时间建立教育资源服务体系,实现全省范围内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陕西省农村远程教育工程投资达到了5亿多元,目前全省80%以上的学校已经拥有了包括计算机、网络教室、校园网等三种技术模式的教育设备和环境,这些设备要发挥作用,教育资源是不可或缺的。

    同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使得新教材、新思路、新教法、新学法不断出现,也急需大量的资源进行配套。因此,怎么提高教学资源的应用率,提高教学质量成为迫切的问题。省电教馆将统筹、整合全省教育资源建设,建立起全省的服务体系;各地将结合地方特点,开发教学资源。同时,加强各地、学校之间的网络互联互通,构建共享机制,争取把现成的、最好的教育资源尽快地提供给一线的教师。

 

关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障碍与对策研究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越来越为大家所关注,如何提高其有效性的问题成为了研究的热点。研究有效整合,先要从教师整合过程中的困难和障碍开始。只有明确困难和障碍,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和建议。从研究文献和调查结果分析,教师们在整合过程中会遇到观念性、技能性、保障条件等方面的障碍和困难。面对这些障碍,作者针对性地提出树立正确认识、整合的系统化培训、整体构建支持性环境等对策措施,期待对促进教师的有效整合行为提供启示与借鉴。

    关键词:恐惧;技能障碍;保障支持障碍;系统化培训;支持性环境;

    在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领域,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一直是大家所关注的问题。随着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层次逐渐加深,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如何有效整合的问题进一步凸显,不论是政府高层、理论界,还是学校和教师的实践层面,对整合表现出了高度的重视。

    一、整合过程中,教师遇到的障碍和困难

    (一)思想观念上的障碍:教师对信息技术充满恐惧,缺乏足够信心

    1.缺乏应用和用好的信心。决定教师投入信息技术应用的程度的重要因素是教师在应用技术过程中的信心水平。那些对于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少有和缺乏信心的教师总是试图避免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许多教师认为自己缺乏应用信息通讯技术的技能,一方面,学生对于教师在信息技术方面的能力的态度和预期可能会导致教师的恐惧,在课堂上,面对比自己更擅长操作计算机技术的学生会感到紧张和恐惧。另一方面,教师们非常担心在学生面前表现出自己不会使用信息设备,“出现故障了,不知道该怎么办”和“不理解信息技术术语和其提供的信息”,从而不愿意在教学中应用计算机。

    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恐惧主要源于教师害怕失去自己的专业地位,意识到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加强会降低或者削弱他们传统的教学技能。大多数研究成果表明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缺乏信心已经成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一大主要障碍Bosley和Moon(2003)。例如,在教师接受培训的数量与教师将培训应用到课堂教学中的程度之间存在矛盾,仅仅是因为教师缺乏足够的信心将他们学习的东西应用到实践。

    2.抵制变革的消极态度。对于变革的抵制是阻碍教师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充分整合的一大因素。这种抵制意味着教师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教学实践,而要求改变则显得比较困难或不可能。

    3.缺乏对信息技术应用效益的认识。教师往往认为信息技术并不能改善和加强学习,不能充分意识到应用信息技术给学科教学带来的益处,由此导致不大愿意在学科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

    (二)能力上的障碍:缺乏合适的培训,不足以应对有效整合

    与教师信心水平直接相关的是教师的技能和能力。为了获得基础的和更高层次的应用信息技术能力,教师们需要合适的培训。有效的培训对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至关重要。教师能力的缺乏与教师的高质量的培训相关联,一并成为教师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的障碍。

    1.缺乏对职前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过去在对师范生进行职前培训的过程中,缺乏应用信息技术的机会,这直接影响了他们在就职后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另外,教师培训机构缺乏信息技术教学法的培训,缺乏对职前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应用信息技术的鼓励,导致职前教师无法有效地将信息技术技能迁移到课堂教学应用中。

    2.缺乏培训时间。从教育主管和行政部门来说,他们期望教师能够在完成既定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利用自己的时间参与培训。但对于教师而言,他们有良好的参加培训的愿望,但是却“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实践和接受有意义的关于有效整合的培训。”

    3.缺乏教学法的培训。一般来说,培训形式不合适往往导致教师低水平的信息技术应用。当教师在信息技术技能上获得一定的培训经验后,面对的则是不知道如何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备课和课堂教学过程、有效管理学生学习过程;在教师培训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中存在一些不足,仅仅关注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并不能为教师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做好充分的准备。但最可能成为严重障碍的是培训者往往缺乏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经验,自身在课程中就几乎没有应用到信息技术。这些造成了培训教师的信息技术技能并不能必然地让受训教师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去扩展和改善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

    3.缺乏技能培训。除了教学法培训的需求外,对于教师特定信息技术技能的培训仍十分重要。信息技术技能的掌握是教师能够在教学和工作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基础。在技能这一块,大部分教师都感到他们缺乏足够的培训,尤其是在解决技术难题的能力和理解技术的运行原理方面。

    (三)保障与支持上的障碍:设备条件不足,缺乏技术和行政支持

    1.缺乏足够的资源支持。接触信息技术的程度决定了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一方面,学校缺乏足够的设备而让教师接触不到信息技术;另一方面,学校信息技术设备的数量足够但由于学校组织管理不充分而让教师接触不到。研究表明,那些拥有高质量的信息技术资源的学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的实践才开展得不错。

    (1)缺乏硬件的支持。一方面,计算机硬件设备的不足会减少教师接触设备的机会,限制了教师更好地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另一方面,硬件的质量太差会给教师带来应用中的技术问题,减少教师应用技术的信心。

    (2)缺乏可用的有效资源。一是学校对课程教学资源的组织不利,缺乏对资源的最优化使用的规划和组织,这一点甚过硬件和资源本身的缺乏,重要的应该是安置能够为师生有效使用的适当类型和数量的资源。二是资源的可用性差。即便学校购置了大量的资源,但能够为教师所用的软件和素材却很少;同时缺乏教师个体化的资源,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很好地将这些资源利用起来。

    2.缺乏技术支持。要应用信息技术开展学科教学,必然会在应用过程中遇到信息技术本身的问题。无法有效整合的教师们常常会抱怨硬件和资源的过时和老化,教师们在应用信息技术过程中会碰到技术本身的很多困难,导致设计良好的教学无法顺利实践。学校无法提供充分的技术支持,使得技术缺乏持久维护和更新,硬件和软件等不能如预期运行,这些也已成为教师们应用信息技术的最直接的障碍。

    3.缺乏行政的支持。除了硬件设备、软件资源和技术支持上的外部保障条件外,另外重要的保障条件就是学校领导的重视及其行政上的支持。行政领导对于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的正确理念将影响学校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导的重视与否,是能否投入硬件和资源、能否在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方面给予政策支持的关键;在教学评价和考核上,行政对于信息技术应用的正确态度将成为教师们有效整合的导向力量。在关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的教师问卷调查中,有68%的教师认为缺乏足够的行政支持是他们在应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活动中的一大障碍。

    以上所列的造成教师有效整合的障碍与困难的因素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着紧密的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教师有效整合的障碍因素。

    二、针对障碍与困难所采取的对策和措施

    (一)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及整合的内涵,提升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信心

    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及其应用,是正确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涵义的前提。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不仅仅是演示课和示范课上的简单应用,不止是表面的作秀。信息技术既是教学中很重要的应用工具,同时,也给课堂教学带来新的文化,在信息技术面前教师和学生完全平等。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不仅仅是在课堂上使用信息技术就完成了。这只是整合的具体表现之一。真正意义上的整合。应该是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过程等多方面的根本变革,各学科的教师都能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和和信息技术的操作技能。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有着其应用的诸多效益,对于学科教学而言,首先应该明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整合实施主体和对象,信息技术应用的时机、地点,整合过程中应该采用哪些信息技术工具,教师自身对于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使用效益的最大化发挥起着决定性作用。不能强调那种为用信息技术而用信息技术的整合课,而应追求以优化学科教学,有效达成学科教学目标为基点的整合课,让教师们能够因时、因地、因人、因事而宜地对信息技术进行充分而恰切的应用。

    (二)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为主题,设计系统化培训

    自从2000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后,各种形式、各个部门组织的信息技术培训接踵而来。从提高教师信息技术技能到整合教学,所有培训的设计不是从教师的实际需求和持续发展系统化考虑出发,而只是针对缺什么补什么,有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感觉。

    为了切实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优化学科教学,改进学习,提升学科学习效果,就需要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为主题,从教师的实际需求和持续发展出发,设计系统化的完整培训。在设计培训之前,要对教师的实际水平和需求全面考查和分析,同时要与学校、教师们一起研讨确定培训的计划和设计,根据教师的不同水平,分层次设计培训内容和课程。不同层级的培训对应不同层次水平的教师,更具针对性和适用性,整个系列的培训内容要为建设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教师队伍提供有力的支撑。

    1.信息技术技能培训。信息技术技能是增强教师有效整合的自信心的重要因素。只有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技能,教师才会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加入信息技术的应用。就信息技术技能本身而言,按照技能的不断深化和发展可以分成基础、中级和高级培训。另一个维度则是依据培训对象的不同安排不同的信息技术技能培训内容。培训对象大致可以分为领导层、骨干层和普及层三企层次。领导层的培训重点在于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基本能力的基础上进行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发展规划的培训;骨干层的培训要基于他们已经掌握的较高信息技术水平,让他们进一步深入掌握管理和维护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教学系统的能力;普及层的教师在于让他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知识,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初步具备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继续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2.教学法培训。单纯的信息技术技能培训并不能为教师有效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做好充分准备。教学法培训主要是应用信息技术的基本教学模式的讲授与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策略与教学设计方法等,这部分培训指向信息技术实际教学应用的策略和方法。教师们通过培训,要明确备课和课堂教学的设计,要对学生学习过程仃比较清楚的认识,明确如何应用用信息技术有效管哩学生学习过程。作为教学法的培训者,不仅仅要具备信息技术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够有效地将教学方法应用的相关因素与信息技术的管理联系起来。

    3.整合培训。这一层次的培训内容在于从具体学科出发,提供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具体应用的案例和经验。信息技术与不同学科的有效整合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规律,整合培训内容不能过于笼统,需要体现出不同发展地区、不同年级、不同学科有效整合的差异性。如对于小学低年级的教师而言,由于小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信息技术应该怎样引人才能促进小学生的认知发展。对于体育和音乐学科而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如何体现等问题,在这一层次的培训中都要解决好。同时,在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处理好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一方面,教学的预先设计是为了教学过程中更好的生成;另一方面,生成的过程也是教师对信息技术应用以及教学反思的过程。

    4.持续的自我提升。除了以上层次的外在培训之外,教师信息技术技能与有效整合教学素养的不断自我提升是系统培训中的重要一环。教师内在的学习动机是其能够不断进步和发展的源泉,外在培训最终还是要通过教师(内因)起作用。在学校层面,在教师的课堂教学层面,如何构建教师不断自我提升的学习共同体是系统培训要研究的一大问题,即当不再提供外在培训的时候,教师们依然能够不断寻找学习和提高的机会。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支持性环境的整体构建

    能够让教师们真正愿意去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活动,需要环境和氛围的支持。而这样一种环境和氛围的创设,需要行政部门和学校的不懈努力。

    1.学校资源的优化配置。硬件设备作为学校的信息基础设施,是教师们能够主动进行占总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重要的支持性物理环境;软性的教育教学资源则是教师们进行有效整合的重要条件。所谓最优化配置,重要的一个指标是教师和学生使用的可获得性,便于教师和学生的随时随地因需而用。对于学校资源的配置,要在前期进行学校和师生的实际需求调查,做出学校信息资源配置的方案。这个配置方案要坚持以下几条原则:一是硬件设备搭配合理,功能齐全,软件资源要坚持适用性;二是硬件的兼容性较好,可供随时升级更新;软件资源要注重开放性;三是注重从学校整体出发,全方位考虑设备和资源的可用、易用性,功能发挥的广泛性;四是精简节约,同时注重考虑产品售后的长期维护和其他相关服务;最后要注重利用网络平台构建设备和资源的有效共享,充分提高设备和资源的使用效率。

    2.提供专门的技术支持。技术问题是教师们进行有效整合的一大障碍,如果区县甚至学校能够为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教师们才会对应用信息技术产生安全感,而不再是恐惧感。一方面,打好学科教师信息技术技能培训的基础,以足以面对应用技术过程中的一些小状况并能迅速反应。另一方面,要提供专门的技术支持。这需要专门的技术人才,而对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来说,学校领导必须认识到技术支持人员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应用信息技术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如何进一步界定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职责并科学合理地考核与评价,使他们能够安心和敬业地为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服务,是学校领导应该明确的问题。技术支持人员应该对于所有学校信息技术设备状况有一个实时的监控体系,及时掌握教室内技术的使用情况。同时,可以借助区县的力量,建议区县成立信息技术支持中心,能够建立起一套针对学校各种技术问题的迅速反应体系。

    3.提供行政支持,要营造教师探索有效整合的环境和氛围,校长的理念及行政上的支持是重要因素。在大多数成功学校群体内,学校领导对于改革都比较合作和支持,愿意承担责任,同时采用民主参与式决策。在他们眼中,鼓励教师中的先行者比较重要。让一部分先行探索,之后带动其他教师逐渐适应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向有效整合发展。在这样的学校内,教职工的士气都比较高涨,教师、学生、家长对于学校的教学都比较兴奋,愿意与别人分享经验。其次是要建立鼓励性的教学评价制度,一方面,要从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适用性、有效性方面制定评价指标,引导有效整合;另一方面,要建立集体研时评课制度,通过教师之间的研讨,提出有效整合中的问题;针对困惑与问题,学校要为教师们寻求专家的指导和帮助。

    4.虚拟学习共同体的建立。教师们在探索有效整合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电子网络的应用以及论坛的形式,得到本学区内外学校同行的支持。不仅能为教师们提供经验共享的平台,同时能够从同行的鼓励中增强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的信心和动力,并由此获得更多更好的资源,有更多的机会一起探讨研究,逐渐提高整合的有效性。

    (四)注重技术和文化发展对有效整合的影响

    信息技术总是在不断的推陈出新,文化也随之在不断进步和发展。要有效整合是否一定要应用最新的信息技术,是否存在能够取代教师智慧的信息技术,都是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正如文中所提及的,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文化的发展,教师们所遇到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过程中的障碍和困难也将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也是我们要继续追踪研究的问题。只有坚持在研究中发现、在发现中逐步解决问题的原则,相信能够开展信息民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的教师会越来越多。

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什么

 

    教育信息化是促进教育现代化的一种途经,一种策略。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我们在硬件环境建设、信息化管理、教师信息素养、学生信息能力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而这些成绩也正是我们保持激情,继续前行的动力。
    不过,在我们取得成绩的同时更应该清醒、理性地看待今天我们教育信息化的现状。

    最近,我参加了一个高规格的“教育信息化校长论坛”,可以说是满怀希望而去,却带着无尽的失望离开。学校教育信息化校长该做什么?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什么?这依然是值得我们好好思考的话题。

    在本次“教育信息化校长论坛”上,我有幸聆听了诸多知名校长关于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经验介绍,感慨颇多!透过这些报告,我们可以看到目前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现状,特别是学校教育信息化的一些误区(也许由于时间的原因,校长们没有把学校的真实经验介绍完全),也正是这些误区影响着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

    很多校长的关注点还是教育信息化如何让自己学校出名,信息化的功利性很强;教育信息化的硬件建设的投入;学校教学资源建设的丰富性;如何培训教师复杂的信息技术技能等。

    可以看出,很多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还是停留在物质和技术层面。当然这些物质和技术是我们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是不可或缺的,但是想想,我们轰轰烈烈地进行教育信息化这么多年,我们的研究和实践还停留在“教育信息化的外围”,这样是否太浅层了?而且这些因素也会局限我们的思考,让我们很容易只从物质、技术层面去思考教育信息化。

    我们学校教育的目标和核心是什么?学生的发展,学生的成长是我们教育的目标和重心。因此,我们教育信息化的最终目标还是通过“技术”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具有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学生。

    因此,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应该是“运用”。我们教育信息化的中心工作就是如何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此,我们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校本教研的中心和重心应该在如何运用上下功夫。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课前、课中、课后运用的关系如何?如何在综合活动中运用?如何在自主学习中运用?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运用?教师如何理性看待技术的作用?运用的“度”怎样?我们课程学习中需要怎样的技术服务?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学校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而且是应该去实践的问题。

    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我们要理性对待,特别是作为管理者,我们应该思考怎样去认识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价值。

    相信只要我们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来关注教育信息化,我们的研究与实践会越来越深入。